第二节课由李美玲老师与初三(6)班学生共同展示,本节课使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将信息技术与化学结合起来,新颖独特。李美玲老师的课从创设干冰制造二氧化碳气泡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数字化实验(英文简称DIS),学习认识时间-二氧化碳浓度的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曲线掌握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所选用的药品和化学反应原理。本节课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加工已学知识,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化学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始终围绕学生运用数字化实验仪器动手绘制时间-二氧化碳浓度的曲线。学生思考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分析大理石和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以及大理石和稀硫酸三条曲线。最后,掌握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所选用的药品和化学反应原理。
课后,化学教研组对本次同课异构活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点评:
马文茹老师的课程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回顾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研究思路,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同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和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化实验能力是新时代教学的新趋势。李美玲老师本节课以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DIS实验室改进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展开,实践表明,该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中,李教师教态亲切,精神饱满,语言亲和简练,课堂教学安排合理有序。精心设计课堂导学案,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引导作用。
本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不仅展示了两位授课教师的风采,更凝聚着初三化学组集体的智慧。在此次活动中,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受益匪浅。授课教师在通过对教学环节设置、教材理解,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听课教师,从两位教师不同授课方式中对教学有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这是一次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有益尝试。
供稿
教研室
审核
丁帮学
图文编辑
冯娟
有灵魂
有温度
有高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