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在
前
面
我们新闻学术前沿研究课程的小组作业分享已经连续发布两天啦,今天我们迎来第三批小组们的研究成果。这次参与分享的三个小组的研究内容非常接地气,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关于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不知道各位读者们是否有着相同的困扰呢?又或许大家持着反对的意见呢?希望大家可以带着辩证,理性和客观的视角来与同学们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吧!
以下便是参与分享的三个小组研究内容的简介啦!
大家可根据感兴趣程度选择阅读
Areuready?!
1第四小组
解斐侯钰杰黄嘉婷
《夜市众生相以李村夜市为例》
夜市在每个城市都存在,从字面上理解,它是指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场,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夜市已然成为我们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只有“买”“卖”这种单一的经济功能。在夜市中逛的人可能并不是为买东西,而是将其作为休闲的场所,夜市具有娱乐功能;夜市大多是自发形成的,但随着夜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对这块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整治夜市,它还兼具社会功能;而随着它的进一步扩大,它还会被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等等。
此外,夜市里还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关系,摊贩与摊贩之间,如何确定摊位?同类型摊贩之间的关系?相邻摊贩之间的关系?来夜市游览的人与夜市之间,什么样的人会选择到夜市?夜市摊贩与夜市之间,都是谁在夜市摆摊?主要售卖什么?摊贩与管理者之间,他们是否存在矛盾?是如何相处的?夜市所处地区的原有规划与夜市形成之间,它们是否是一个因果关系。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在一个夜市的塑造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体的调研我们将围绕着这些展开,选取“李村夜市”为观察对象,因李村夜市依托于李村商圈兴起,是青岛的大型夜市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周围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
第六小组
王玉琨王琦王淑平车子阳
《公交车的轨迹——调查分析青岛公交与城乡发展的前世今生》
我们这批人要用新眼光发掘新变化,用老方法记录老故事。
如果把城市道路系统比作人的血管,那么穿梭其中的公共系统——公交,则是其中负责运输氧气的红细胞。它带动了城市人员的短期流动,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但越向深追溯,我们发现,城市有着比车辆、交通要错综复杂得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公交于我们的生活、于我们所在的城市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
一个公交亭的设计,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与人文关怀;一条公交线路的规划,对于一个乡村发展有着不可逆转的作用;公交车上的众人姿态才是最真实的人、最真实的中国;即使是公交上简单的细节处理,也能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情味儿;更何况公交站点的所在地,往往是城市报摊儿、小吃摊儿的根据地,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公交车体本身的媒介隐喻是否被充分挖掘?顺应潮流而生的定制公交、电子支付系统背后的意味如何?
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将本着问题先导的意识,逐步逼近这些我们熟悉却不熟知的现实,记录这些已经逝去的过去、值得纪念的现在与欣欣向荣的未来。
3
第十小组
刘晨韩梦莹张若晨赵衍澍
《有“大问题的”“颠簸的”青岛公交车!》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着同样的困扰。每次坐公交车都会被巨大的“玻璃震动”“引擎轰鸣”等声音吵到崩溃,那是一种把音乐音量调到最高也无法对抗的噪音。然而噪音并不是唯一令人困扰的,作为乘客,时常担心伴随着玻璃“哗啦哗啦”的巨大噪音,可能在下一个颠簸中整个车子就散架了(相当夸张了,但是有关个人生死总是会夸张起来呢#微笑face)。这糟糕的公车状况让人不禁怀疑起其安全指数是否达标。青岛公交车司机大部分开车的勇猛也让人胆战心惊,即便我们愿意相信师傅车技一流,我们还是愿意平稳的到达目的地,而不是在车上东倒西歪。
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规划是促进城市整体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通运输环节则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一环。作为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主要运输方式,公共汽车是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力量。公共汽车不仅缩小了城市居民间的距离,也使城郊距离大大缩短,带动了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新一流城市,在经济发展等方面跻身全国前列,然而在城市空间规划尤其是公共交通系统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青岛日报》的报道,青岛的公共汽车存在着政府部门管理不统一、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公共交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在面向青岛的民调中也发现,青岛市民对青岛市的公共汽车系统也有不满意之处。基于此现状,本调查将对青岛市的公共汽车系统展开详细调研。
以上便是这次展示的三个小组的选题报告的简介啦
大家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除本条外的其他三条推送观看!
感谢大家的捧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