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非金属碳催化氧还原反应进展活性起源

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905531.html

引言

近十年来,非金属碳材料用于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已得到广泛研究,主要致力于各种缺陷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和ORR性能测试。然而,关于纳米碳结构调控与碳催化活性之间的关联,仍然缺乏系统的科学指导。

近期,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彭峰教授(通讯作者)等围绕纳米碳催化ORR活性起源和DFT反应机理计算,总结并评述了近期国内外的重要研究进展。

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总结有关ORR的电化学和理论计算基础概念;归纳边缘缺陷纳米碳、非金属掺杂纳米碳的ORR行为和机理,讨论对活性来源的指认和对中间体转化机制的理论计算;提出非金属纳米碳在电催化研究中的重要挑战和未来展望。

该综述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资助期刊JournalofEnergyChemistry上,题为“Metal-freecarbocatalysisforelectrochemicaloxygenreductionreaction:Activityoriginandmechanism”。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李雨航。

图文导读

1.研究背景

纳米碳在替代高成本Pt基ORR催化剂方面表现出巨大研究价值与应用潜力。边缘缺陷和非金属掺杂是典型的纳米碳改性方法,可显著降低ORR在碱性和酸性电解液中的过电位。为了使纳米碳在燃料电池等实际装置中表现出良好的活性,还需进一步提升纳米碳的ORR本征活性。其根本策略是明确纳米碳的ORR活性起源和反应机制,从而针对活性制约因素提出科学具体的结构改性策略。

2.边缘缺陷纳米碳

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在石墨类碳材料中,边缘缺陷位置往往比基面位置具有更好的ORR活性,如图2a-b所示。近期,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等(S.Wang,etal,Angew.Chem.Int.Ed.,,58:)在高定向热解石墨中通过等离子刻蚀可控引入缺陷位,并将缺陷碳材料的表面电荷与ORR活性进行定量关联,如图2c-e所示,进一步证实了缺陷改变活性的调控本质是表面电荷状态发生变化。此外,碳材料的表面覆盖层也明显改变ORR在不同pH下的反应历程,如图2f-i所示。

图2.(a-b)石墨边缘与基面的活性差异;(c-e)高定向热解石墨缺陷的KPFM图及表面电荷与ORR活性关联;(f-i)不同pH电解液中玻璃碳电极上的ORR行为差异

彭峰教授课题组在可控制备缺陷纳米碳上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负载Co盐后进行热处理引入钻孔缺陷位,如图3a-c所示。ORR测试表明,钻孔程度显著影响ORR活性,如图3d-g所示,但存在最优值,即钻孔数量过多时,拉曼光谱的特征值ID/IG不再发生变化,但电荷转移电阻Rct趋于增大,反而抑制了ORR活性。

图3.(a-c)钻孔碳纳米碳合成路线及TEM图;(d-g)ORR电化学测试、活性与钻孔数量的关联

发展至今,已实现可控制备边缘缺陷、多孔的纳米碳ORR催化剂,影响边缘缺陷ORR活性的制约因素也有多角度的探究。但是缺陷纳米碳的精确分子模型以及ORR中间体转化机理却尚不明确,仍然缺少统一的、电子层面的深入研究。未来迫切需要解决以下至关重要的问题:(a)需建立缺陷纳米碳与ORR物种之间的电极反应动力学模型,以从化学反应本质上揭示边缘的催化作用;(b)应明确各种pH下缺陷纳米碳上的活性氧物种类型,以便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构建准确的ORR路径。

3.掺杂纳米碳

在掺杂研究中,氮是研究最广泛的一种,但至今仍然存在矛盾,主要集中在吡啶氮和石墨氮到底谁是ORR的主要活性位。J.Nakamura等(Science,,:)报道吡啶氮在酸性条件下是具有更明显的催化作用,但戴黎明教授等(Sci.Adv.,,2:e)结合XANES表征和DFT计算表明石墨氮对降低ORR过电位具有更明显的作用。近期,余皓教授等(Chem.Sci.,,10:-)就此提出新的观点,ORR活性和吡啶氮与石墨氮之比(NP:NG)存在关联,不单取决于一方,如图4所示。掺氮纳米碳的界面电子转移强度与NP:NG存在倒火山型关联,进一步通过DFT计算表明,石墨氮和吡啶氮会在Fermi能级附近产生新的电子态,二者含量变化导致态密度经历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因此产生倒火山型关联,并在ORR活性上表现出一致的规律。

图4.(a)界面电子转移强度和掺氮纳米碳中吡啶氮与石墨氮之比(NP:NG)的关联;(b-f)态密度随NP:NG而变化;(g)ORR活性与NP:NG的关联

近来,广州大学彭峰教授等(J.EnergyChem.,,44:)报道了在酸性条件下具有优异ORR活性的N/Cl共掺杂纳米片,在H2-O2单电池测试中表现出mWcm-2最大输出功率,处于现阶段非金属催化剂的领先水平。DFT计算表明Cl掺杂可进一步优化掺氮纳米碳上ORR中间体的吸附能分布。除了通过吸附能考察ORR活性外,该课题组还开展O2与H2O反应的势能面研究(ChemSusChem,,12:),深入考察纳米碳催化ORR的动力学特征,如图5所示。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超氧物种O2-和H2O反应必须要依赖质子耦合的电子转移机理才能夺取H2O中的氢,这一过程的电极热力学和动力学均不利,转而以O2-的化学歧化过程进行,不利于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如果存在掺氮碳的催化作用,则O2-的电子/质子转移的势能曲线走向发生明显变化,进而O2-歧化过程得到抑制。

图5.(a-d)O2和H2O反应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电子/质子转移势能面及其构型变化;(e-h)纯石墨烯和掺氮石墨烯催化O2和H2O反应第二步电子/质子转移势能面差异

作为研究广泛的掺杂纳米碳材料,催化剂制备、电化学测试方面较为完备,对于活性起源的矛盾逐渐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但是若要在实际电池装置中得到应用,未来还需攻克以下两方面问题:(a)对于应用研究,应合理利用多掺杂策略提高活性,并谨慎探究纳米碳的循环稳定性,尤其是在较大电流密度下的稳定性;(b)对于基础研究,应通过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任一过电位下和任一pH值下的电子转移动力学进行建模,以明确纳米碳催化ORR在动力学上突破活性限制的关键因素。

4.总结与展望

(1)目前纳米碳催化ORR的构效关联已有多角度的研究报道,但是为了提出更加科学明确的催化剂设计原则,应在电子和原子层面建立各种活性位(缺陷)与ORR活性的关联,更具体地说,应在电极动力学数学模型、反应动力学势能面DFT计算、介尺度的大数据归纳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建立适合纳米碳催化的理论研究体系。

(2)纳米碳催化剂还不能全面满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需求,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集中于酸性条件下具有高ORR活性和稳定性的纳米碳电极材料。以目前进展来看,具有多孔结构的大比表面共掺杂碳材料是突破酸性活性制约的关键,有望在燃料电池中得到实际应用。

文章信息

JEnergyChem

Metal-freecarbocatalysisforelectrochemicaloxygenreductionreaction:Activityoriginandmechanism

YuhangLi,YexiangTong,FengPeng*

JournalofEnergyChemistry48()-

DOI:10./j.jechem..02.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yinglianmeng.com/yqzl/62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