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丨我的学生ldquo小徐rdq

治白癫疯办法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

我的学生“小徐”

编者按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面对个性鲜明的“小徐”同学,张老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领、推动、唤醒,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我的学生“小徐”

“小徐”是九年级五班的“男一号”,这是班主任老师给“小徐”的准确定位。之所以称“小徐”为男一号,原因有二:

其一,“小徐”的学习成绩在男生中是佼佼者,可以在诸多男生中坐上“第一把交椅”;

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小徐”同学每天的“戏份”很足,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故事情节发生,并常常上演“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戏码。

我曾和“小徐”交流过,我俩一直认为奥斯卡确实欠了“小徐”一个大奖,同学们也深以为然。

现聊聊“小徐”同学的二三事,记录我们师生一场的缘分。

01

发书事件

化学课前,学科代表照例把《导学案》发给大家,而我也照例让大家先查缺补漏,解决问题,大家都很快的进入角色,忙碌起来。

此刻,只听一阵桌凳的撞击声,“小徐”同学,猛然站起来,非常捉急的说:“老师,我的书找不到了?我确定,我是交上的。”

我对着“小徐”同学说:“我也很确定,你是交上的,并且我确定,我给你批阅了。”

这时,科代表浩然同学非常认真地说:“我也很确定,我刚刚发给了你。”

在我俩的一致“证实下”,“小徐”同学,开始找寻桌上的书籍,“导学案”目标很大,一眼便能看到,这可急坏了他的同桌了。

他用手敲击着“小徐“”的胳膊,甚是着急的说,别翻了:“课桌上一定没有,要有一眼就看到了,还是找找别处吧!”

小徐同学恍然大悟似的,轻拍一下脑门,随手从桌洞里掏出了他的导学案,教室里一片哗然,而“小徐”用怯怯的眼光看着我,等待我的暴风骤雨。

我微微一笑,冲他点点头说:“我知道,你是被某大王派来搞乐的!”此话一出,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拉开帷幕,我与“小徐”的关系也拉近了一层。

因为,我深知他不是故意的,但他确实有些习惯不好,比如说,收纳能力和条理性做的不够,以至于顾了这头忘那头,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做好课前准备。

这节课之后,我和“小徐”认真地剖析了他的这种“忘事”背后真正的根源,并且连续一周监督“小徐”做好课前的准备,让他自己梳理应该做的事情,“小徐”终于做的越来越好了,我也甚是欣慰。

02

谜之眼神

“小徐”的座位在第一排,与讲台的距离也不过半米之遥。“小徐”是很喜欢化学课的,化学学的不算最好,但在九年级五班也算“一流”的行列。

“小徐”听课是很专注的,并且极有仪式感,他会把双臂放在桌上,挺直腰杆,正襟危坐,面带微笑,并且用一副“小迷弟”的眼神看着神奇的“化学反应”:发光放热、变色、沉淀、生成气体……神奇的化学变化都被“小徐“”尽收眼底。

伴随着我的讲解,“小徐”会用“眯眼的微笑"和“频频点头"给与我完美的配合。

如果你不了解“小徐”,你会被这种“迷之眼神”和“频频点头”所误导,并会陶醉于自己近乎“完美”的教学中。

然而,一次突然袭击,让我读懂了这种“迷之眼神”背后可能隐藏某种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困”,犯困的“困”。

记得那节化学课,是在下午,我突然提问了“小徐”一个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徐“蹭”的一下就站起来,支支吾吾的却没有回答上来,我半开玩笑的说:刚才“小徐”同学是没有打开接受器吗?还是没和我在一个“频道“呢?教室里哈哈大笑起来,也化解了当时的尴尬。

课下我询问了一下“小徐”原因,他很诚恳的告诉我,中午他没有回家,因为他爸妈工作太忙了,家里没人做饭,在学校里也没有“午休”,所以,课堂上犯困来着。

我及时把这个情况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沟通,与家长也进行了交流,孩子父母尽量做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轮流照顾孩子午休。

从此,再上课,我只要看他一眼,他便会说:“老师,接受器已打开到同一频道。”并且班里只要有开小差的同学,便会遭到全班同学的调侃,“打开接收器了吗”,“调到同一频道了吗”。在“小徐”等同学的带领下,九年级五班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好。

由于学校班级调整,我不再教“小徐”化学,我们短短的师生缘分结束了。

我又接手了新的班集体,恍惚间还能记起“戏份”很足,有着一副“小迷弟”眼神的“小徐”。

相信“小徐”在新的班集体也会愉快学习,相信我的新学生中也会有很多像“小徐”一样,虽然有许多小的问题需要修正,但却是天天快乐,喜欢学习的好孩子。

缘分难得,我想我的“小徐”们,都会和我一样倍加珍惜!

叙事者简介

张霞,叙事者星辰团队成员。济南市章丘区化学命题中心组成员,章丘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曾多次获得区级优质课一等奖,济南市优质课二等奖,全国电教优质课一等奖等荣誉。作为一名理科教师,喜欢文学,热爱阅读,喜欢写随笔。师生是一种美好的遇见,教育是一种温暖的修行,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触动心灵。不辍耕耘,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

选稿丨张建红

编辑丨徐华

核发丨晁栋梁

版权声明:

本文系叙事者团队独家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与作者,链接原文地址。

叙事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yinglianmeng.com/yqsy/72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