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0.1《常见的酸和碱》跟踪练习(6)
.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气球鼓起
②…
无明显现象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④向外拉注射器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步骤①中气体鼓起的原因可能是.(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其目的是.(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本实验的结论是.
答案:
(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
(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Ca(OH)2+CO2=H2O+CaCO3↓;
(4)CO2能和NaOH反应.
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考虑;
(2)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被全部吸收,所以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即可;
(3)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
(4)本实验主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解答:
(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鼓起;(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如果无任何现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H2O+CaCO3↓;(4)本实验就是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故答案为:
(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
(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Ca(OH)2+CO2=H2O+CaCO3↓;
(4)CO2能和NaOH反应.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使瓶内压强减小,熟悉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如图是小忻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铁架台等仪器忽略)制备CO2和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
(1)装置B的作用是.
(2)请补充画出装置C中a、b导气管.(3)小易同学分析实验后,发现此装置有明显不足,至少添加一个洗气瓶F,你认为应该在(填装置编号)之间加入装有(填试剂编号)的洗气瓶F.a.浓NaOH溶液b.澄清石灰水
c.饱和NaHCO3溶液d.饱和Na2CO3溶液(4)打开止水夹K1,检查气密性.加入药品开始实验.当观察到装置E中的现象是.可确定装置C收集满CO2.(5)当装置C中收集满CO2时,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夹K2,把注射器D中5mL.浓NaOH溶液压入装置C中,化学方程式为.观察到的现象是.(6)小平同学认为证明CO2与NaOH反应.还应把注射器NaOH溶液换成,再做一次实验,其目的是.
答案:
(1)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3)A、B;c;
(4)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5)2NaOH+CO2=Na2CO3+H2O;装置E中红色石蕊溶液会倒吸入装置C中;
(6)水;形成对照试验。
分析:
(1)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解答;(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收集时短导气管进长导气管出进行解答;(3)根据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所以应该先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氯化氢进行解答;(4)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进行解答;(5)根据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内压强减小进行解答;(6)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进行解答.
解答: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故填:干燥二氧化碳气体;(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a导管只需略伸入集气瓶中,b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才能保证集气瓶中收集到足够的二氧化碳;
故填;
(3)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所以应该先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氯化氢,所以应该在A、B之间加入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F;
故填:A、B;c;(4)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当观察到装置E中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可确定装置C收集满CO2;
故填:紫色石蕊试液变红;(5)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由于C内压强减小,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E内的紫色石蕊试液会被压入到C中;
故填:2NaOH+CO2=Na2CO3+H2O;E内的紫色石蕊试液会被压入到C中;(6)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为了证明CO2与NaOH反应.还应把注射器NaOH溶液换成水,再做一次实验,其目的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否出现相同的现象,来排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防干扰.
故填:水;形成对照实验.
点评:
此题是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考查,难度较大.
.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原理是( )
A.FeO+H2SO4=FeSO4+H2O
B.Fe2O3+3H2SO4=Fe2(SO4)3+3H2↑
C.Fe2O3+2H2SO4=2FeSO4+2H2O
D.Fe2O3+3H2SO4=Fe2(SO4)3+3H2O
答案:D
分析: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不是氧化亚铁,故错误;B、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铁和水,不生成氢气,故错误;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生成硫酸铁,故错误;D、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正确;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掌握反应的特点才能正确分析解答.
.下列物质分类中错误的一组是( )
A.单质Fe、S、N2
B.氧化物H2O、P2O5、Al2O3
C.酸HCl、H2SO4、NH4H2PO4
D.碱KOH、Mg(OH)2、Fe(OH)3
答案:C
分析:
根据物质的概念进行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指电离时行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电离时行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
A、Fe、S、N2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正确;B、H2O、P2O5、Al2O3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C、HCl、H2SO4电离时形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于酸,NH4H2PO4电离时形成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还有铵根离子,不属于酸,故C错误;D、KOH、Mg(OH)2、Fe(OH)3电离时形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D正确;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有关的概念进行.
.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答案:B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固体氢氧化钠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杂质)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发生潮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盐酸
B.液氧
C.氨水
D.钢铁
答案:B
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A、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B、液氧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C、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D、钢铁的主要成分是铁,含有碳等杂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如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将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等量二氧化碳气体中,用U型管连接.充分反应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
(1)室温下利用此装置,你还可以研究.A.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B.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C.比较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2)进一步思考、迁移:有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
答案:
(1)A、C;
(2)气压(或气体体积);
分析:
依据题干中关于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可知,该装置适合验证两瓶中反应发生后出现气压差,从而导致U型管液面出现高度差的反应,据此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即可;
解答:
(1)A、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等量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过一会儿后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气压会小于成有氧气的瓶中气压,因此用U型管连接.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B、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比较,采用该装置时不会导致两瓶出现气压差,因此不能采用该装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C、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不同,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所以两瓶中会出现气压差,因此充分反应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2)结合分析以及对(1)的解答可知该装置能够验证有气压变化的对比实验;故答案为:(1)A、C;(2)气压(或气体体积);
点评:
该题是对一种实验装置的探究,发现该装置的作用原理是反应时依据气压差导致U型管液面出现液面差是解题的关键.
.分别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两个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不考虑水分蒸发),则两瓶溶液( )
A.质量都变小了
B.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了
C.体积变小了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了
答案:D
分析: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据此解答.
解:
A、浓硫酸敞口放置会吸水而质量增加,错误;
B、浓盐酸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硫酸吸水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错误;
C、浓硫酸吸水后体积变大,错误;
D、浓盐酸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硫酸吸水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故选D.
点评:
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是常见的考查的知识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多选)若将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都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则可以肯定它们( )
A.质量都增大
B.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
C.溶液的酸性都增强
D.溶液的pH都增大
答案:B,D
分析:
从浓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使溶液变稀;而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放置于空气中会不断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溶液变稀的相关知识解决此题
解答:
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浓盐酸挥发,浓硫酸吸水.
A、浓盐酸质量减小,浓硫酸质量变大,故A错误.
B、浓硫酸吸收了水分溶液变稀,浓盐酸挥发了溶质溶液也变稀,故B正确.
C、浓硫酸与浓盐酸的酸性都会减弱,故C错误.
D、浓硫酸与浓盐酸的酸性都会减弱,溶液的pH都增大,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此题是对浓盐酸浓硫酸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它们性质的了解,知道其挥发性与吸水性的特性,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
A.碳酸钠
B.硫酸钾
C.硝酸镁
D.氢氧化钙
答案:D
分析:
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B、硫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C、硝酸镁是由镁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钙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酸、碱、盐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安全无小事,万一发生事故时应冷静处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排气
B.酒精灯不慎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C.白磷落在桌面上,立即扫入垃圾桶中
D.眼中不小心溅入NaOH溶液,立即滴入稀盐酸中和
答案:B
分析:
从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等方面回答:
A、根据燃气属于易燃性的物质分析;
B、根据灭火的措施分析:隔绝氧气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
C、白磷易自燃扫入垃圾桶容易产生火灾;
D、根据酸、碱的性质分析,酸、碱都具有腐蚀性分析.
解答:
解;A、燃气是易燃性的物质,若打开排气扇电源会产生爆炸的危险,应该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故A错误;
B、用湿布盖在桌面上燃烧的酒精,使之与空气隔绝,因缺少氧气而熄灭.使用湿布可以防止布燃烧.故B正确;
C、白磷易自燃,扫入垃圾桶容易因自然而产生火灾,此做法错误,故C错误;
D、碱液溅到眼睛里,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不能用盐酸冲洗,盐酸也有腐蚀性,会造成二次伤害,故D错误.
故选项为:B.
点评:
此题是对实验的基本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对实验时注意的事项要有明确的了解,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下列溶液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烧碱溶液
B.稀硫酸
C.稀盐酸
D.醋酸溶液
答案:A
分析: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呈碱性,据此对选项中的溶液酸碱性进行判断分析即可.
解答:
A、烧碱溶液即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稀硫酸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
C、稀盐酸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
D、醋酸即乙酸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指示剂酚酞在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利用了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的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
D.食盐
答案:C
分析: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而质量增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从而使溶液的质量减少;食盐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解答:
A、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增加,但浓硫酸在吸水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从而溶液的质量减少,故B错误;
C、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钠,从而使溶液的质量增加,且发生了物质的改变,故C正确;
D、由于食盐既不吸水,也不挥发,因此物质的质量几乎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有关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在空气中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变质且质量变大的是( )
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④食盐⑤生石灰.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②⑤
D.只有③⑤
答案:D
分析:
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发生变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而导致质量变大,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没有变质.
③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放置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质量变大.
④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它不和空气中物质反应,不会发生变质.
⑤生石灰放置在空气中,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变质,质量增大.
故③⑤变质且质量变大.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生石灰的化学性质、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在学习碱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老师做了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U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1)实验二中若观察到U型管左端液面(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2)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排除对实验的干扰.
答案:升高;水。
分析:
(1)根据U型管两端的气压变化来分析、填空;(2)验证性实验一般可采取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进行实验,可此处无法排除水的干扰,那么只好做两组有蒸馏水存在的不同实验进行对比.
解答:
解:(1)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则U型管左端的气压减小,从而导致U型管左端液面升高;故填:升高;(2)实验一验证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与实验一相比,通过实验二的现象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影响程度远比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产生的影响大;故答案是:水.
点评:
解题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所以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
.下列各图是进行O2、CO2的实验室制取和有关性质的实验装置.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2)用氯化钾固体制取O2,应选用上图中的装置(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在B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但无其它明显现象.若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以下方案不合理的是(填序号).①取少量烧杯中液体滴加无色酚酞②取少量烧杯中液体滴加足量稀盐酸③取少量烧杯中液体滴加氯化钙溶液(4)用C装置代替B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制备CO2,优点是.
答案:
(1)锥形瓶;
(2)A;2KClO3MnO2/▲2KCl+3O2↑.
(3)①;
(4)随时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2)根据用氯化钾固体制取O2,是固体的加热反应选择实验装置;(3)如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是碳酸钠,只要能够和碳酸钠反应并且有明显现象即可;(4)通过C装置中的多孔隔板和阀门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解:
(1)图中①是锥形瓶.故答案为:锥形瓶.(2)用氯化钾固体制取O2,是固体的加热反应,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装置A进行.反应方程式是:2KClO3MnO2/▲2KCl+3O2↑.故答案为:A;2KClO3MnO2/▲2KCl+3O2↑.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试液变红,不反应也变红,所以是错误的;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可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碳酸钠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故答案为:①.(4)通过C装置中的多孔隔板和阀门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答案为: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点评: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时重点内容,与之相关的方程式、实验装置、药品、注意事项等,同学们一定要了然于心.
.打开浓盐酸试剂瓶,发现瓶口有“白雾”出现.已知盐酸中含有水分子(H2O)、氢离子(H+)和氯离子(Cl-).下列实验能证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分析:
证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即证明溶液呈酸性,所以能证明溶液呈酸性的反应就是证明了氢离子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即可;
解答:
浓盐酸瓶口的白雾是由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结合而成的盐酸小液滴.①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所以涂有紫色石蕊的表面皿接触到“白雾”会变红,能证明“白雾”呈酸性,从而可说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②涂有硝酸银溶液的表面皿遇白雾会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可说明白雾中含有氯离子,不能证明氢离子的存在;③pH试纸可测量白雾的pH,从而可判断白雾(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的盐酸小液滴)呈酸性,能证明氢离子的存在;④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涂有氢氧化钠和酚酞的表面皿是红色的,盐酸的小液滴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溶液碱性消失红色褪去,从而可证明“白雾”呈酸性,含有氢离子;观察选项可得答案.故选D.
点评:
此题是对酸性溶液性质的考查,掌握能证明溶液呈酸性(含有氢离子)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食盐晶体
B.蔗糖溶液
C.氢氧化钠晶体
D.硫酸
答案:B
分析:
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应能产生自由移动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食盐晶体的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能够导电,故选项错误.
B、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蔗糖溶液中不存在能自由移动离子,不能导电,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晶体的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够导电,故选项错误.
D、硫酸的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够导电,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导电的原因(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且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硫酸钡
B.浓硫酸
C.浓盐酸
D.苛性钠
答案:D
分析:
有些药品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质量的变化(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或者变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性质的不同暴露在空气中变化不同,像生石灰(氧化钙)、烧碱(氢氧化钠)、浓硫酸、铁等露置在空气中由于吸水或氧气反应导致质量增加;像浓氨水、浓盐酸、浓硝酸、含有结晶水的物质等由于挥发性其质量会减少.
解答:
A、硫酸钡在空气中质量基本不变,故此选项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溶液质量增加,但没有新物质产生,故此选项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质量会减小,故此选项错误.
D、苛性钠在空气易潮解且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生成碳酸钠,质量会变大且有新物质生成,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中常见物质露置在空气中自身质量的变化情况,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有关物质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活性炭吸附水中异味
B.用氢氧化钠除油污
C.海水晒盐
D.浓盐酸敞口放置产生白雾
答案:B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异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氢氧化钠除油污的过程中,氢氧化钠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海水晒盐是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产生白雾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B选项发生的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臭氧、乙醇
B.空气、C60
C.盐酸、食盐
D.天然气、石油
答案:A
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
解:A、臭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乙醇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C60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C、盐酸中含有水和氯化氢,属于混合物;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石油中含有多种烷烃,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于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_;(2)稀释浓硫酸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A.量筒;使热量散失
B.量筒;使热量聚合
C.漏斗;使热量散失
D.漏斗;使热量聚合
答案:A
分析:
(1)根据量筒可用于量度液体体积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1)量筒可用于量度液体体积.(2)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是为了使热量散失,防止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故答案为:(1)量筒;(2)使热量散失,防止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某同学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过量的C02通入饱和NaOH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CO2+NaOH═NaHCO3↓).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2)写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填写操作名称)能把NaHC03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4)如果缺少装置B,装置C中会生成的杂质是.(5)进行装置D实验时.观察到下层蜡烛比上层蜡烛先熄灭,由此不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填写字母标号).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B.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答案:
(1)锥形瓶;导管。(2)CaCO3+2HCl=CaCl2+H2O+CO2↑(3)过滤;(4)NaCl;(5)CD;
分析:
(1)①②均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即可轻松作答.(2)熟记常用的化学方程式.(3)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方法进行分析.(4)根据H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分析.(5)具体从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蜡烛熄灭和下面的蜡烛先灭.
解:
(1)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①为锥形瓶;②为导管.(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3)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方法是过滤.(4)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反应放热,盐酸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析出溶质HCl气体再和NaOH反应生成NaCl,因而C装置中会增加一种物质就是氯化钠.(5)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下面的蜡烛先灭但是由于是从底下供入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
(1)锥形瓶;导管。(2)CaCO3+2HCl=CaCl2+H2O+CO2↑
(3)过滤;
(4)NaCl;(5)CD;
点评:
本道题的难点是第四小题,解题关键是要知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又极易溶于水,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又成为盐酸.
周开军幸福靠奋斗成果靠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