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已经在轨飞行近半年,而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的发射却迟迟未见,这使人不禁想知道,中国空间站的氧气资源是否会面临耗尽的风险。当前,神舟十八号和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正为中国空间站的运作提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天舟七号自发射以来,已经在轨道上飞行了超过9个月,基本上承担了为航天员提供食物、水、氧气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任务。
在以往的操作中,每当一艘载人飞船如神舟十二号或神舟十三号准备发射时,都会提前将对应的货运飞船发上轨道。这种模式在神舟十六号发射前同样适用,但从即将发射的天舟八号来看,发射计划明显出现了变化。天舟十七号虽在年10月26日成功发射,而天舟七号却推迟到年1月17日才发射。这种调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影响航天员的日常供给呢?
按照计划,神舟十九号将在本月底发射,将三位航天员送至中国空间站。届时,空间站内将同时居住6名航天员,这对资源的需求显然会增加,预计消耗会比往常增一倍。而恰好在这样的时刻,天舟八号仍未发射,一些网友对此表示忧虑,担心物资会出现缺口。实际上,如今中国空间站的物资储备是相当充足的,随着今年1月天舟七号的发射,一个重要的补给周期已经完成。考虑到与之前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物资相结合,现有的资源足以支持三位航天员在轨生活长达一年。因此,即使天舟八号的发射略有延迟,站内的供给量依然能维持两到三个月,物资短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如此广阔的存量得益于近期货运飞船的升级。从天舟六号开始,新的货运飞船载重能力增强,将运输能力从原来的6.9吨提升至7.4吨,舱内容量也增加了20%。这样的设计使得单次发射能提供更多的物资,从而减少了发射频率。在空间站早期阶段,通常每年需要发射两艘货运飞船,以确保资源的稳定性。如今,根据升级后的机体,现在每两年只需发射三次。
在讨论氧气是否可以持续使用的同时,很多人会好奇,空间站内为何氧气还未用尽。空间站内部的环境是密封的,而太空环境极其稀薄,设备所容纳的氧气有限,三位航天员在六个月内大约需要30万升氧气。但为何如此长的时间里氧气依然充足呢?回顾早期载人航天,航天员所乘坐的飞船通常只有小型舱体,对于氧气、食物与水的需求量较小,因此不需要长时间储存。在空间站建成之后,氧气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因为许多航天员在同一时间执行任务,航行时间也大幅度延长。此时传统的氧气罐运输已显得不够,应运而生的是通过水的电解来产生氧气。
一种有效的氧气生产方式便是从水中提取。根据理论,三位航天员半年所需的30万升氧气仅需不到升水便可生成,而运输这升水既安全又简单。此外,空间站配备了太阳能电池板,可持续产生足够的电力支持电解水的过程,这也使得空间站的日常运行不受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天舟八号的发射时间推迟,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空间站的物资储备仍然能够保证航天员的正常生活,氧气的供应也将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