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26氧气从何而来

白癜风的最好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0904/4250101.html
第3章第1节第3课时内容为氧气的制取。重点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注意事项等。首先让学生思考“氧气从何而来?”并尝试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式表达式,因为学生在小学都学习过光合作用,对此并不陌生。介绍拉瓦锡发现氧气的故事,展示拉瓦锡发现氧气的“二十天实验”,尝试让学生说明实验的原理。之所以选介绍这个实验,是为实验制取氧气装置的构建提供借鉴的案例。教材阅读材料中在介绍拉瓦锡发现氧气之前,还介绍了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和瑞典科学家舍勒分别独立发现了氧气,可惜的是,这两位一生信奉燃素说,虽发现了氧气,但对燃烧现象的解释是错误的,不像拉瓦锡在燃素说的基础上发展出燃烧的氧化理论,成为现代化学之父。任务式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先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明确“氧气从何而来”时,基于有限的探究,需要提供给学生能继续进行探究的思维路径的驱动力。提供的素材如下表:序号药品及状态原理反应条件及特点1水(液态)水→氢气+氧气通直流电,耗能,制取量少2空气(气态)分离氧气、氮气等加压、降温,要求高,制大量氧气3双氧水+二氧化锰(液态+固态)双氧水→水+氧气无需加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迅速,装置简单4高锰酸钾(固态)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加热,迅速,装置简单5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态+固态)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迅速,装置简单6氧化汞(固态)氧化汞→汞+氧气加热,缓慢,汞有毒性,装置简单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选择哪个?通过讨论与交流,确定以序号3和5为例进行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设计。还是以有限探究为原则,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两个方面出发,展示“固态+加热”和“液态+不需加热”的发生装置和序号3和5进行匹配,以解释原因。而收集装置的设计,从拉瓦锡实验中获取灵感构建排水法及适用条件。当然也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排空气法。如果要想证实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可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两方面设计实验去证实。设计完成之后,就是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最后还需要对工业大规模生产氧气的原理进行分析。工业上分离液态氧与液态氮的原理就是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这就是蒸馏法。教材还简介了膜分离技术。蔡呈腾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yinglianmeng.com/yqzl/64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