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因为上网课,孩子 了

白癜风哪  http://m.39.net/pf/a_9448764.html

一说到打骂孩子,许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某个特定的场景:

孩子作业磨蹭错误百出/沉迷游戏屡教不改/深夜作妖不肯睡觉/做错事情只会狡辩/让他往东偏要往西/说他两句还要顶嘴。。。

结论是孩子太熊了,好好说根本不听,大人的耐心被耗尽才会 爆发。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亲子大战真的就只是亲子大战吗?

每次吼完孩子又后悔,从严格意义上说已经不是一个教育问题,甚至也不是一个亲子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需要我们内省的心理问题。

了解自己,正视压力,对所有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抽丝剥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

我们不妨先来把所有可能的因素做个总结:

01

生理因素

每当有家长跟我说自己脾气暴躁、在孩子面前容易失控的时候,通常我问的 件事都是:

你睡眠充足吗?

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天睡不好,那就是一个行走的炸药包,满脸不耐烦,随时会点燃。

和性格修养学识风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尤其是妈妈们,照顾新生儿的经历很可能从此彻底改变了她们的睡眠模式,任何轻微的声响都会令她们惊醒,再次入睡又很困难。

可是睡眠问题经常会被忽视,许多人在自责“我不是个好妈妈”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睡上一觉了。

同时,一些慢性疾病造成的生理影响也会直接投射到心理上。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过敏。

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我都有一些过敏体质的朋友,一到花粉季节就涕泗横流生无可恋,白天喷嚏不断,晚上不能呼吸。

身体上连绵的痛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心境,喜怒无常只能说是再正常不过了。

02

不确定因素

我女儿有位德国老师,口头禅只有四个字,简单粗暴且独特:

“我恨科技!”

每当电脑或投影仪出错,精心准备的课件无法正常使用时,她都会原地炸裂,歇斯底里喊上这么一句。

这时候哪怕学生只是弯腰捡了一支笔,都会被她批评记过,气氛恐怖得一塌糊涂。

不得不说,在各种高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情绪的爆点。

打印机突然连不上了,重要文件打不出来;网络突然出状况了,重要邮件发不出去;网银突然崩了,还有几笔帐急着要转;系统突然卡住了,网课上了一半再也进不去教室了。。。

还有像我这种码字的,眼看着就要码完了,突然眼前一黑,电脑死机了。。。

抓狂也就是一秒以内的事。

此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会随机产生很多bug,所谓的“水逆”:

快递寄丢了,外卖送晚了,地铁没赶上,商店打烊了。。。

单看都是小事,简直不足挂齿,可是千万不要小看它们给我们情绪造成的损耗。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哪还经得起各种添乱?!

当我们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小事,都是幕后无形的推手。

有一种愤怒,叫做“迁怒”。

03

人际关系压力

据我观察,东方式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带来压力。

因为我们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纵向”为主,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在工作场合,尤其是体制内,上下级之间的相处方式缺乏平等和尊重,处于下位的一方经常需要被迫承受处于上位一方的情绪垃圾;

在家庭之中,长辈普遍对小辈的生活干涉过多,缺乏边界感,小辈受困于“孝顺”二字,也常常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于是许多普普通通的成年人,在职场要被领导教育,在家要被父母长辈教育,负面情绪无处排解, 只能向处于纵向关系最下位的孩子倾泻。

讽刺的是,这种恃强凌弱式的倾泻也常常被称作“教育”。

当这种纵向关系代代相传的时候,由此带来的情绪压力自然也就代代相传。

04

深层次焦虑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许许多多受制于环境的焦虑。

内卷带来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常常令我们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丝毫不敢懈怠。

疫情的到来,战争的爆发,又进一步破坏了我们的安全感,令我们的世界观产生动摇。

经济下行,能源紧张,通货膨胀。。。一系列现实问题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我们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我们的孩子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除了这些,作为中年人,我们还必须面对自己越来越可见的衰老,和身边越来越常见的死亡。

重重叠叠的焦虑就像一片片阴影笼罩在我们心头, 不可避免地投射到育儿问题上,加深教育焦虑。

我们都是被生活磨去棱角的成年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谦逊有礼地待人,一出门就穿好盔甲戴好面具,这是我们作为成年人的基本修养。

我们的疲惫无处可说,我们的委屈自己要扛。

在现实的细碎繁琐冷酷无常之中,负面情绪就像一片片雪花无声飘落。

而我们的孩子常常很不幸地,目睹了 的雪崩。

吼完孩子就后悔,我还是个好妈妈吗?

如果你的内心正在受到煎熬,那么,我想抱抱你,告诉你答案是肯定的。

能够意识到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的人,都是清醒的、了不起的。

在这里,我想提供一些解题思路给大家作为参考:

把每一次情绪的爆发,都当作求助的信号。

任何情绪本身都没有对错可言,都是我们自身状态的真实反映。

接纳它们,分析它们,读懂它们释放的求助信号,有助于让我们放松下来,尽快地调整好状态。

问题未必能够立刻解决,至少我们也有了调整的方向。

好好补上一觉,对时间做更合理的规划,吐槽吐槽烦心事,和好友逛吃逛吃,都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回血,原地复活。

这世上哪有什么“情绪稳定”的人啊,只有会快速自我调节的人罢了!

同样,只要想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坦然接受亲密关系中的情绪风暴。

我们不会再一味地抱怨伴侣“脾气暴躁”,抱怨孩子“无理取闹”,抱怨父母“不可理喻”,而是会像分析自己一样,去分析他们背后那些“完整的故事”。

许许多多不起眼的小事堆积在一起,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心头。

而我们的一两句指责,也许就是压垮他们的 一根稻草。

他们的哭闹,同样也是在向我们发出求助的信号。

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找到情绪发泄的出口,并且划定边界。

负面情绪不会无端消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泄洪”,这时候该怎么办?

人的本能是“找软柿子捏”,去欺负一个不会反抗的对象。

对此我的做法是,中年人的事在中年人内部解决。

我和队友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早已达成一种默契:

风水轮流转,脾气轮流发。你对我多多包涵,我也对你大人大量。

我也允许甚至鼓励孩子在家宣泄情绪。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和她们说,每个人都有脾气,

但是你们也要知道,乱发脾气是会伤人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 降到 ,要想清楚什么话 不能说,什么事 不能做。

而且,每次发完脾气冷静下来之后,别忘了主动去抱抱对方,因为她/他分担了你的坏心情。

弄清楚育儿的底层逻辑。

不管如何分析,对着孩子大发雷霆的导火索毕竟是孩子本身的行为问题。

孩子的行为之所以会最终引爆我们的情绪,和我们内心深处的育儿焦虑不无关系。

据我观察,这种焦虑本质上是来自于对育儿“标准样板”的迷信。

身边有多少父母为孩子的识字量、单词量、运算能力着急,为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不能一口气做完着急,为孩子贪玩不会主动学习着急。。。

你就会明白,育儿焦虑到底是来自哪里。

别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却不可以,到底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我的孩子不够努力?

是不是我们再多使些劲,再逼孩子一把就可以了?

其实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破除这种焦虑,那就是: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只可惜,真正能理解和从心底接受这句话的人少之又少。

将亲子关系发展成“横向关系”。

在德国生活多年,明显感觉他们的人际关系要比我们的轻松很多。

如果说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以纵向为主,那么他们就是以横向为主。

比如在职场中,虽然也有级别的区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主要是工作职责和合作方式的不同,不同职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流上是相互尊重的。

几乎没有听说过哪个领导对下属颐指气使、耀武扬威。

在私人领域,包括亲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明显的边界感和相互独立性,很少看到一方对另一方横加干涉的情况。

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横向关系”。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提供成熟的人生经验,在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支持,

但不要忘了他们也有不想让我们进入的私密空间,更不要忘了他们和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操控、任意践踏的一方。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种“横向关系”会不会令父母失去威信,导致孩子不尊重父母?

我认为不会。

任何一个人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都是靠人品和能力,而不是靠脾气和嗓门。

不信的话,不妨想想你的那些领导们,越凶的你就越尊重吗?

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个时代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内卷、疫情、封城、网课。。。

我们的父母没有遇到过,我们父母的父母更没有遇到过。

可我们当父母的时候,遇到了。

我们的孩子 次当孩子,也不幸遇到了。

我们无法去苛责更弱小的孩子,所以只能逼迫自己更加快速地成长和适应。

就像飞机遇到气流剧烈颠簸的时候,我们必须自己先戴好氧气罩,才能去保护孩子。

而这个氧气罩,就叫做“情绪管理”。

您有任何亲子方面的问题,欢迎来超觉开慧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yinglianmeng.com/yqsy/81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