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15单元知识

白癜风简介 http://m.39.net/disease/a_9306248.html

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山体滑坡、冰雪融化等。

2.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木材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烂、酒醋酿造等。

3.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4.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二、走进化学实验室:

1.认识化学仪器:

酒精灯 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锥形瓶长颈漏斗

烧杯托盘天平量筒漏斗蒸发皿胶头滴管

2.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1)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

(2)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时应放在 网上。

(3)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不能加热。

(4)量筒:用于量度液体体积,不能加热,也不能作反应容器。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 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5)托盘天平:左盘物品右盘放砝码,m左=m右+m游。称取干燥的固体药品(如NaCl)时,两边托盘上要各放一张纸,防止腐蚀天平。称取易潮解的药品(如NaOH)时,要放在小烧杯里称量。

(6)胶头漓管:滴管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正上方,不要平放或倒置。

3.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该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2)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 底部。

4.固体药品的取用:

5.液体药品的取用:

6.酒精灯的使用:

(1)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2)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火,不可用嘴吹灭。

(4)洒在桌子上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5)加热时应用火焰的外焰部分。

7.给 中药品加热:

(1)给 中固体加热时, 口要略向下倾斜。

(2)给 中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

(3)加热时 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8.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9.连接仪器装置:

10.洗过的玻璃仪器内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混合物。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 化碳约占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⑴药品要求:①能在空气中燃烧;②只与氧气反应;③燃烧后不生成新的气体。一般用红磷。

⑵操作要求:①装置气密性要好;②红磷要足量,使氧气完全消耗;③待红磷熄灭并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观察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

⑶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②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上部空间的1/5。

⑷小于1/5的原因: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③打开弹簧夹时,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

⑸大于1/5的原因:①燃烧匙伸进集气瓶太慢,没有及时塞紧橡皮塞;②导管没有夹紧。

3.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⑴氧气:可供呼吸和支持燃烧,可用于潜水、医疗、炼钢、气焊及宇宙航行等。

⑵氮气:因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如,充入灯泡里延长灯泡的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里防腐;焊接金属时防止金属氧化),制 和化肥等。

⑶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霓虹灯等电光源等。

4.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有CO、SO2、NO2、O3等。

5.混合物和纯净物:

⑴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如:空气、溶液、 、矿石、化石燃料等。

⑵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如:O2、H2O、H2SO4、干冰等。

6.氧气的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②密度比空气略大;③不易溶于水;④液态、固态呈淡蓝色。

7.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具有氧化性。

物质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木炭

空气中:发红光

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氧气中:发白光

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发出强烈白光,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铁丝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8.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里要放少量的水,目的:吸收生成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里要留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砂,目的: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的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9.制取氧气:

药品

高锰酸钾

化学

方程式

发生

装置

收集

装置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②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

水,且不与水反应)大,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检验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会复燃

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会复燃

步骤

①检;②装;③定;④点;⑤收;⑥离;⑦熄

注意事项

① 口处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②导管只能稍微露出橡胶塞→利于 内空气的排出。

③ 口要略向下倾→防止冷凝水倒流至 底部,炸裂 。

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刚开始产生的气泡中混有空气,这时的气体不纯。

⑤先撤离导管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 ,使 因骤冷而炸裂。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多变一。

11.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

1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特点:一变二不变。

1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14.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⑴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由原子构成。例:铁、汞、氦气、金刚石。

⑵碱类、盐类物质由离子构成(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例:氢氧化钠、 钠、 铜。

⑶气态非金属、部分固态非金属、氧化物、酸、有机物等由分子构成(只含非金属元素)。例:氧气、硫、 化碳、 、乙醇。

2.分子和原子:

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⑶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⑷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质量和体积很小。

②在不停地运动。如,闻气味、溶解、蒸发、挥发。温度越高,粒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③相互之间有间隔。如,热胀冷缩、三态变化、气体压缩。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大小没有变化,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生成其他的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再分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成新分子。

4.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

5.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不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6.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7.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⑴稀有气体原子,最外电子层为8个电子(氦为2个),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⑵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个,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成为阳离子。

⑶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个,容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

8.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⑴离子符号:

氢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银离子钙离子镁离子

铜离子钡离子锌离子亚铁离子铁离子铝离子

氯离子硫离子铵根离子

氢氧根离子 根离子 根离子 根离子

⑵离子符号的含义:

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

10.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⑴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其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改变。

⑶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11.元素符号及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部分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非金属固体)。★记上册教材第62页元素符号。

示例,H:①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Fe:①铁元素;②铁这种物质;③1个铁原子。

2H:2个氢原子。3Fe:3个铁原子。

12.元素周期表:

⑴包含的信息: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种类。

⑵规律:①横行叫做周期,共有7个周期。纵行叫做族。

②每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③同一周期中,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④同一族中,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1.爱护水资源的途径:①节约用水;②防治水体污染。

⑴节约用水的措施: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⑵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2.水的净化:自然界的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其中净化程度 的是蒸馏。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杂质沉降。

3.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4.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①滤纸破损;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5.硬水是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6.检验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或没有的是硬水。

7.蒸馏是软化硬水的方法之一。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8.水的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9.电源正极的一端放出的气体是氧气。电源负极的一端放出的气体是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

10.通电分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1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如,O2、Fe、S、C60等。

1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如,H2O、KMnO4、NaCl等。

1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H2O、P2O5、Fe2O3等。

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 铜CuSO4、氢氧化钙Ca(OH)2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

14.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金正非负单质零。

负一 氢氧根,负二 根,正一是铵根,有可变要计算,运用代数和为零。

15.化学式的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③表示1个分子;④表示1个分子的构成。示例,H2O: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③表示1个水分子;④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16.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⑴单质:①金属、稀有气体、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

示例:铁Fe、氖气Ne、红磷P

②气态非金属单质:氧气O2氢气H2氮N2

⑵化合物:

氧化镁MgO

氧化钙CaO

氧化铜CuO

化锰MnO2

氧 Al2O3

氧化铁Fe2O3

四氧化三铁Fe3O4

水H2O

H2O2

一氧化碳CO

化碳CO2

化硫SO2

五氧化二磷P2O5

HCl

H2SO4

H2CO3

HNO3

氢氧化钠NaOH

氢氧 KOH

氢氧化钙Ca(OH)2

氢氧化镁Mg(OH)2

氢氧化铜Cu(OH)2

氢氧 Al(OH)3

氢氧化铁Fe(OH)3

钠NaCl

钾KCl

银AgCl

钙CaCl2

镁MgCl2

铜CuCl2

锌ZnCl2

钡BaCl2

亚铁FeCl2

铁FeCl3

铝AlCl3

铵NH4Cl

钠Na2SO4

钾K2SO4

镁MgSO4

铜CuSO4

锌ZnSO4

钡BaSO4

亚铁FeSO4

铁Fe2(SO4)3

铝Al2(SO4)3

铵(NH4)2SO4

钠Na2CO3

钾K2CO3

钙CaCO3

钡BaCO3

钠NaNO3

钾KNO3

银AgNO3

铜Cu(NO3)2

钡Ba(NO3)2

铵NH4NO3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钾KClO3

CH4

乙醇C2H5OH

CH3COOH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⑴适用范围:化学变化。

⑵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

2.化学反应前后:

⑴一定不变的有:①物质的总质量;②元素的种类;③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

⑵一定发生改变的有: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⑶可能发生改变的有:①分子的数目;②元素的化合价。

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①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②表明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③表明反应中各物质粒子的数目比。

陈武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yinglianmeng.com/yqsy/73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