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学期,是同学们紧张备战中考的关键时期!
化学,是同学们初三才接触到的新学科,面对这样一门新课,相信不少同学在学习上会遇到困难!
上学期的那些化学课知识同学们是否掌握并消化了呢?
在这里,吉安四中的范瑞开老师为同学们倾情打造——初中化学同步复习系列!
同学们可以结合文章进行自主学习,查漏补缺,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面,开始第三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微课学习由于一篇文章中最多允许添加三段视频,关于氯酸钾和过氧化把溶液制取氧气的视频放在后面的文章中予以展示。
单元考点小结课题1空气1.空气成分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1/5。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②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B.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③实验结论:O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
④实验注意事项:A.装置不能漏气;B.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C.红磷要过量;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⑤实验探究:
A.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a.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b.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d.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
B.液面上升大于1/5的原因:a.弹簧夹没有夹紧;b.红磷升入瓶中的速度太慢。
C.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D.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⑥推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4.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3)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4)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5)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5种。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
(6)酸雨的危害:腐蚀建筑物、雕塑;使土壤、水质酸化,使植物生长不良;危害人体健康等。
课题氧气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kpa时,氧气在-℃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氧气的助燃性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的比较
(3)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
H和O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3.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①“氧”指氧元素,不仅指“氧气”,“氧气”属于“氧”的一部分;②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与,但有氧气参与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③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4)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放出热量。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5)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课题3制取氧气1.实验室制取氧气
注意:电解水并不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装置,操作与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相同,只是管口不用棉花。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口就行。向上排空集气法、向下排空集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的位置。
(3)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上正放在桌上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检验所收集的气体的方法:
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4.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5.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是物理变化。
6.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说明: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
()二氧化锰不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专属催化剂,还有其他;
(3)不会使产物的质量增加和减少。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7.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一变多”。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小测试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O
B.N
C.稀有气体
D.HO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的是( )
A.NO
B.CO
C.SO
D.可吸入颗粒物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蓝紫色火焰的是( )
A.铁B.木炭C.氢气D.硫
5.下列措施不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是( )
A.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B.发展燃煤火力发电
C.推广新能源公交车
D.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6.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在行动。下列做法不属于防治大气污染措施的是( )
A.大力削减燃煤污染
B.深化治理工业污染
C.精准管控扬尘污染
D.严格控制噪音污染
7.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1)空气的用途: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空气的成分:老师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
①t时打开止水夹,最终集气瓶中水平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____处。
②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空气的保护:图丙是某地PM.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_______。
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C.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
()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若需收集一瓶氧气用于铁丝燃烧的实验,应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从A-E中选择,填字母),收集完毕,用玻璃片的______(填“光滑面”或“磨砂面”)盖住集气瓶口。
(3)装置F可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相比B装置其主要优点是。
9.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能用到的装置如图所示。
(1)本实验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
()①写出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上述反应的理论产氧率为 (产氧率)。
③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发现实际产氧率远高于上述数值,则可能的原因有 (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
(3)某同学进行该实验并用排水法收集O,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未检查装置气密性即向大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
b.当导管口有连续气泡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c.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后,先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再将其移出水面
d.气体收集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4)实验室也可用双氧水制氧气。某同学为研究MnO粉末用量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采用不同质量的MnO粉末做催化剂,每次均用30ml10%的双氧水(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测定收集ml氧气所用的时间,结果如表:
①出现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1.B.A3.B4.D5.B6.D
7.(1)N;()①1,②红磷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3)C。
8.(1)锥形瓶()过氧化氢分解;BC;磨砂面(3)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9.(1)AE;()①参考单元知识点里的高锰酸钾分解反应;②10.1%;③KMnO4或MnO在加热的条件分解产生氧气;(3)bc;(4)①参考单元知识点里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②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催化剂的用量,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