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接上一篇讲。在《攻壳机动队》(后称《攻壳》)中,GhostintheShell。未来世界的“义体人”素子(寡姐)拥有了完整的机械体。
通常解释,大家会说“Ghost”代表了“人”(humans)的灵魂,不可名状的意识层面的东西。
这东西不能深究,深究最后就容易阿弥陀佛或者阿门,佛祖和上帝都搁这里等你。约吗?说真的,那时候你可能真的没那么肯定“不约”,反而可能幽幽说出一句“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而这里的“shell”,则是指机械身这个所谓的外壳。
二放寡姐,只因太美。图片来源:百度
但可惜一直没找到详细解读寡姐这机械“肉身”材质的信息。推想一下,大概和钢铁侠一样,最炫的部分是新型人工合成金属材料,加上各种其它用来协调手足全身运动的动力和软件系统。
回到我们在上一篇提到的问题,骨骼(skeleton)。无论是我们进化至今的内骨骼(endoskeleton),还是梦想的如“寡姐”机械身(poweredskeleton),到底意味着什么?
现在,我们暂时将目光从光怪陆离的东京离开(《攻壳》背景),将时间的沙漏倒置,回到生命产生之初。
我们站在海边,潮来潮往,背后是一片静默,没有任何声音和生命,只有岩石的陆地。
这是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theCambrianPeriod)。
在知乎上有人问:骨头如果不是由钙而是其它的元素,例如铁,其性质是否会更优越了呢?为什么?
当然,铁会氧化生锈,所以看起来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但是,在这里,我们不禁可以追问一句“铁不行没事儿啊,咱们抗打的元素多了去了,随便挑一个自然界存在的金啊银啊硅啊镍啊什么的,不香吗?”(悬案一
毕竟咱们这个主要由钙构成的骨头,怎么看都不怎么优秀的亚子。运动剧烈了易骨折,年纪大了更是脆的一渣。
不然大家也不会没事儿梦一下金刚不坏之身什么的。
如果真的是金元素作为主要成分,想象5.4亿年后,在迪吧一伸手,就不是左手画条龙了。直接纹在手臂,打在进化史的公屏上,就是真·大金龙。
记住我们在寒武纪的古大洋岸边。在思考骨头这玩意儿,怎么就没有进化出金骨头、银骨头、硅骨头什么的。
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一次不思考了,我们决定在寒武纪的水岸边,低头看。
然后在寒武纪的化石里,我们发现了满地的tube(管子)。就像一个被废弃的加工厂,全是零碎的钙化管子,硅石管子,什么的。
如此诡异的场面,如何会出现在荒芜的寒武纪?(悬案二
(二)
还原现场。
光在生命之前40多亿年前,到达地球。
然后在大约5.4亿年前,一束光,例常旅行,穿越太空,到达地球,穿透海洋,只不过这一次,它撞到了一点东西。
第一个水底生命,被光笼罩。
生命的混乱、无序、残酷和美丽,在光降临的一刻注定。
在今天,大多数的地球生命都学会了感知光,包括一些细菌和微生物。
尽管在寒武纪之初,视觉感知更多的意味着感受到一团白气而已。
但光促进了视觉系统的出现。
而视觉系统的进化,让猎食者崛起。
特别是后来复杂眼部系统的进化,让猎食者得以在三维层面上感知猎物,精准定位。
同样在这个时间段,由于蓝藻细菌、海藻等海底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碳的释放等等,氧气量增加。
更多氧气的供应,意味着体积更大,更耗氧的动物出现成为可能。更之,增加的海底栖息植物和浮游植物,在食物链上释放了更多的生态位(ecologicalniche)。
而生态位的增加,意味着仿佛在斗兽场,释放了更多的野兽。
生命之间的角逐,趋于酷烈。
对于猎食者而言,定位猎物后,就需要行动支撑捕获。
骨骼(skeleton)作为支撑运动系统出现,成为进化之路无可避掉的一环。伴随其后的是神经系统,大脑。
生命对光的感知,视觉的出现,如同推翻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最终引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Exploration)。
而骨骼的出现,如同绿巨人浩克变身,拔地而起,撑起进化之路的强势突破。
狩猎者现在,具备瞄准系统。而且他们有了hardpart:骨骼(skeleton),可以支撑他们迅速挺进,捕获和撕裂猎物。
对于被捕食者软体动物而言,他们面临了史无前例的压力。
现在,他们必须从海底舒适的泥潭上把自己软塌塌的身体支楞起来,要不发展一下快速游动逃走的能力;要不发展一下高效挖洞躲藏的能力。
化石记录表明,甲壳类挖掘狂魔的确是这个时间段登场。
对软体动物而言,要做到上述这些,同样需要hardpart:骨骼(skeleton)。
而这种狩猎者和猎物之间的互动,形成最强大的进化机制:生态反馈(ecologicalfeedback)。
一切都是为了吃到和防止被吃。
(三)
当全身绵软的小(丑)虫子们决定把自己支楞起来的时候,他们一开始也是茫然的。
环顾四周,虫生艰难,到底如何才能在如此修罗场保护好可怜无辜又硬不起来的自己呢?
寒武纪,气温上升,地球的雪球期(SnowballEarth)结束,冰川融化使得海洋中的矿物质增加。
终于,小虫子们在广阔海洋母亲的怀抱里,盯上了矿物质。
生物矿化(biomineralization)大幕开启。
嗯,然后,有孔虫类选择用沙粒将碎片的小石粒黏在自己身上。
球史上第一例“外骨骼”造型诞生。
大家来感叹一下这凑合的手法、粗糙的工艺。
说出来谁能相信,有一天,作为亿万年后的后代,我们可以有如此完善的内骨骼系统。
这样想一想,钙质骨头的小缺陷似乎也是可以容忍的。我们的肉体凡胎也当真,实属进化的奇迹。
在骨骼进化之始的海洋环境,矿物质如碳酸钙(calciumcarbonate)最为丰富。碳酸钙两种形式:稳定的方解石(calcite)和亚稳定的霰石(aragonite)。更稳定更容易沉降的方解石成为小虫子们制作外骨骼(壳,shell)的首选。
最终,碳酸钙组成多数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一些筒体结构的多毛纲动物的外壳;一些微生物硅藻和放射虫类进化出硅石(silica)外壳;软体动物中的一类,腹足动物,则利用硫铁化物(ironsulfides)如硫复铁矿(greigite)和黄铁矿(pyrite)来造壳。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悬案一。在生命之初,我们的虫子祖先,真的尝试过铁矿类来打造骨骼(skeleton)。而当时的海洋环境,让稳定的方解石(碳酸钙)成为最大赢家。
来自于物种间捕食和被捕食着之间的压力,形成生态反馈(ecologicalfeedback)机制,生物在寒武纪开始矿化,进而骨骼化。最终,多数的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壳)以碳酸钙(方解石、文石)为主要成分。
回答悬案二。寒武纪那些奇奇怪怪如同废弃实验现场的小管子,是最早的具有外骨骼(外壳)的动物化石。它们是一些小到只有几毫米长的锥形或异形的小管,其矿物成分是碳酸盐或磷酸盐。
今天的外骨骼(壳)。昆虫如蝗虫、蟑螂。甲壳动物如螃蟹和虾;有壳软体动物如蜗牛,蛤蜊等。
蜻蜓蜕掉的外壳。图片来源:wikipedia
外骨骼之后,由于大型外骨骼能支持的重量较小,非常限制体型。最终,外骨骼进化为内骨骼,无脊椎动物之后,大型脊椎动物出现。人类出现。
(四)
回到《攻壳》,GhostintheShell。
在生命之初,当Ghost尚处混沌,生命已经开始为自己打造shell(壳),外骨骼。GhostintheShell,从来都不是人类的创新。因为我们的骨头,至今为止,仍然靠矿物质(钙和磷)混合,硬起来。
从软体,外骨骼(包括壳)到内骨骼,我们在《攻壳》里,希望借助身外之物,拥有一副机械骨骼(poweredskeleton),与进化这亿万年所为,何其相似。
微生物-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在长长的食物进化链上,每一个位置,比如食草动物,就有无数的种类可以进行细分,无数对应的生态位。
而唯有人,作为唯一的物种,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当我们拥有“ghost”,我们几乎成了所有其它生物的噩梦;而当开始尝试打造机械身(poweredskeleton),我们已经试图挣脱进化之链的镣铐,蜕掉天赐“shell”,希翼华丽转身,以天之名,俯视众生。
而佛祖或上帝,可能在下一个米,继“shell”之后,在我们破除“ghost”的迷雾处相见。
约吗?GhostintheShell。
--------------------------------------------------------------------------------------------------------
PS:本公号致力于为大家梳理地球生命史知识。但是古生物学界,很多研究都无法给定论(化石的匮乏是一部分原因)。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有很多假说,没有定论。还有一些基础数据,如显生宙寒武纪与之前的元古宙的确切的分界线,是无法提供的。涉及到地质年代数据,总会有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偏差。而且新的研究数据不断出来,就会不断更新现有的结论。本公号的作者也还在学习中,如有论述上的错误,欢迎大家后台留言交流,不吝赐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