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10时50分,某医院新医疗区二楼急诊科监护室16号床床旁发生1个6升小型医用氧气瓶爆炸。经初步筛查,到通报发布时止,此次意外导致1名患者、1名医生、2名护士和1名护工共5人不同程度受伤。
事发后,该医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医院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治伤员、转移病人、安抚家属、保护现场,同时立即按规定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该省卫生计生委和所属大学领导高度重视并赶赴现场,指挥开展伤员救治和事件处理工作。区公安分局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相关工作正有序开展。目前,医院医疗秩序平稳,伤者救治及时、病情稳定。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后,医院将及时向社会公众进行通报。(转载自澎湃新闻)
点评这起意外事件,再一次提醒医护人员,用氧安全,不是小事。
氧气是病人所需,但也是一种助燃气体。氧气瓶及供氧装置在贮存、使用中,违反操作流程可能引起爆炸、火灾。像这种用氧安全事件,不是个例。
年3月18日晚,医院急诊科的一名男护士因氧气瓶爆炸被烧伤,是值班护士在为救护车氧气瓶充氧时的意外。当事的男护士被严重烧伤,医院烧伤科接受治疗。
用氧安全,医院内各个科室。吸氧装置,可谓是科室的“基配”,也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必备条件。在急诊科,更是如此。试问,哪个科室,哪一次的院前急救,你敢不带氧气?
如何确保用氧安全?院前急救:
1、科室建章立制救护车上配备便携式或车载吸氧装置,是接诊急诊病人的必备设备。科室内要制定用氧安全管理制度,并在科会上强调学习,确保人员用氧安全。
2、强化安全意识业内外发生的用氧安全事件,科室内都要及时开展学习,为医护人员敲响警钟。
3、遵循技术规范科室要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用氧安全管理制度,教导相关人员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保证用氧环境的合理和安全。如前面的充氧意外,以及曾有报道在使用高浓度麻醉机面罩给氧时,抢救人员用电除颤,导致起火事件。这些都是业内人士的前车之鉴,要及时敲响警钟。
4、强化专业培训科室内所有医护人员,但凡接触和使用氧气的人员,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必需人人掌握用氧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救护车内使用的供氧装置多为便携式的,要注意防震。
5、完善应急预案各科室各病区,尤其是用氧频率较高的呼吸科和急诊室,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安全管理要求,以保证能够临床上的安全用氧。
院内急救:
1.定期检查维修
吸氧装置属于急救物品,要按照《抢救工作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抢救物品要做好“五定”:定点放置、专人管理、定时检查维修和维护,避免氧气表出现老化、灰尘堵塞等。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定期检修制度和规范技术操作流程,防范于未然,当发现故障及时通知设备科进行检修。
2.做好安全教育
各科室医务人员都应加强用氧专业培训。用氧过程中,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及家属,都要进行防火、防油、防热、防震等“四防”的安全教育,确保用氧安全。
3.确保安全用氧
氧气瓶禁止与油污接触。操作者不能穿有油污过多的工作服,不要用油污过多的手、油手套和油工具接触氧气瓶及其附件。氧气瓶内氧气切勿用空,以防外界空气及灰尘进入氧气筒内,再灌入氧气时引起意外事件。
4.做好健康宣教
有患者吸氧的普通病房,患者及家属需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和面对室内的氧疗装置,掌握用氧的安全知识。如,教育患者和家属,病室内不要吸烟;病室内不要让小孩在氧气筒旁边玩耍,以防摔倒或撞翻等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