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黄世谦弓鱼

推荐语:谈起建瓯,人们津津乐道地是建瓯的美食与方言。建瓯光饼、豆浆粉、板鸭、纳底、锥栗……晨起的一碗豆浆粉是建瓯人幸福一天的开始,氤氲在豆浆粉香气中的是建瓯方音。它如一缕青烟飘过汉唐两宋,形成以建瓯话为代表的,不同于闽东、闽南方言的闽北方言,而今已是千年。在这千年里,它承载了什么?积淀了什么?当读到黄世谦的这篇《弓鱼》时,我明白了,闽北的文化不正是在这生生不息的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么?(魏维)

弓鱼

文/黄世谦

建瓯城里三江交汇,水系发达,市区以“水”命名的街巷就有水南、水西、水洞口、水巷和水洋巷,还有十字路口的“水街头”。独特的地理位置,奠定了“三山六水七座桥”的城市框架,也使得芝城自古就是淡水鱼的盛产区。

早在元末明初,建瓯人就总结出“三草带一鲢”的养鱼经验,这一技术延续至今。在建瓯,鱼塘养鱼一般按3:1的比例投放鱼苗,即3尾草鱼配1尾鲢鱼。鲢鱼在水域的上层活动,草鱼则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二者混养既能有效提高鱼塘的利用率,又最大限度地让水“动起来”。

芝城的鱼塘,当数钟楼、豪栋一带最多,不时有鱼儿从水里跃起,在空中划出一道柔美的弧线,旋即又一头扎入水中,泛起一朵朵涟漪。水面上,浮萍星星点点,疑是天女散花;塘边常见水空心菜,这种蔓生植物靠汲取塘鱼的排泄物获得养分得以生长,成了鱼塘的“清道夫”,让产出的鱼儿更“绿色”。

在当地,鱼农仅凭一根麻绳,就能将捕捞上岸的塘鱼身上的泥腥味去除干净,并且能在离水的环境下存活3~7天,这一传世神技就是遐迩闻名的建瓯弓鱼。跟京剧一样,建瓯弓鱼已有近年的历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弓鱼需经“初绑”“吐污”“重绑”三道工序。具体做法是抠住鱼鳃,用竹签夹住麻绳穿过鱼鼻,麻绳的另一端绑扎在鱼儿肛门以下的位置,然后将鱼身弯成弓形,这叫“初绑”;鱼儿被弯成弓形后会张开嘴巴,大口喘气,这时把弓鱼放入活水里,经过2小时的上吐下排,体内的污泥就吐得一干二净,使得肉质鲜美,这叫“吐污”;污泥吐干净后,将绑扎在鱼儿肛门下端的麻绳解开,移到肛门上端扎牢,这叫“重绑”。最后将“重绑”后的弓鱼放入活水中泡养24小时,就可以上市了。

一个熟练的弓鱼手从穿鼻到绑扎只需短短10秒钟,手牙并用,一气呵成,稍有闪失就门牙不保,其惊险程度决不亚于杂技表演。曾在央视《挑战英雄会》节目上“露一手”的李松婢,创下了秒弓20条鱼的纪录,誉满全球。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纳闷,究竟是使了什么“魔法”,让弓鱼有着如此超强的存活能力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建瓯弓鱼存活期长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麻绳穿过鱼鼻迫使鱼儿的嘴巴和鱼腮一同张开来呼吸,大量的氧气吸入体内;二是绑扎后的鱼儿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体能消耗少。

现如今,建瓯弓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已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年,市区弓鱼广场建成,表现弓鱼绝技的大型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就跟这个雕塑所描绘的一样,逢年过节,各路达人总要挑着弓鱼骑单车,上街秀一场,潇洒走一回,让人大饱眼福。

黄世谦,建瓯人,自幼失学,工人转干,现供职于明溪县林业局从事专职写作。省作协会员、福建日报社通讯员、立春签约作家。喜欢京剧,处女作《戏迷》即上福建日报“武夷山下”版面头条,曾创下一个月之内3上“武夷山下”的纪录,轰动一时。至今已在福建日报发表作品数十篇,并有作品在全国、省、市、县获奖。《弓鱼》一文原载《福建日报》。

摄影:蒋文华

武夷微文学投稿邮箱

qq.







































卡泊三醇软膏价格是多少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yinglianmeng.com/yqjg/17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