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义第九回第十回

第九回中太古代-叠层岩

  古太古代持续了4亿年,随后进入中太古代(Mesoarchean),此时的陆地一片荒凉。空气中没有氧气,取而代之的是高浓度的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平均气温保持在50摄氏度以上。臭氧层的出现要等到20亿年之后,现在,强大的宇宙射线可以毫无遮阻地直射到裸露的岩层上,风化崩解的沙砾和石屑被雨水冲刷裹挟,注入大海。瓦巴拉超大陆在中太古代解体,分离的陆地间形成了大片风平浪静的浅海区域。海水屏蔽了致命的辐射,成为生命的伊甸园。

  早期的自养细菌附着在浅海礁岩上繁衍生息,利用分泌出的胶状物质固定自己。大量细菌聚集在一起,组成块状的菌胶团(Zoogloea)。浅海中的沉积物粘附在菌胶团上,日积月累,形成了类似年轮的叠层岩(Stromatolite)。生命第一次在地球上留下了可见的足迹。在之后的30亿年中,生物作为地球演化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成为地球历史划分的标准。

第十回新太古代-凯诺兰超大陆-大氧化事件

  新太古代(Neoarchean)长达3亿年,是太古宙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分裂的大陆板块再次聚集,形成地球历史上的第二个超大陆——凯诺兰超大陆(KenorlandSupercontinent)。

  活跃在海洋里的依然是各种细菌。但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异机制再次推动了生命的演化。一些细菌拥有了新的电子传递系统,它们开始利用可见光分解水分子,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得到生长的材料。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细菌演化成原始的蓝藻。

  和传统的化能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相比,光合作用更加高效,但有一个副作用:氧气被作为反应废料释放到环境中。少量的氧气会迅速被还原性大气耗尽,但随着蓝藻在数亿年间持续释放氧气,大气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太古代,地表的氧气含量急剧升高,这一现象被称为大氧化事件(GreatOxygenationEvent,GOE),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和生命的进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yinglianmeng.com/yqgn/55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