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网上有不少针对电影和小说情节的质疑。本文是昨天接受杭州《都市快报》采访,针对网上流传的“科学BUG”的一些交流记录。限于篇幅,报道最终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本文是昨天采访中探讨的几个问题的完整版:
报道电子版:
《流浪地球》,杭州的天文专家怎么看!
质疑1:电影《流浪地球》中,1万座行星发动机,总计万亿吨推力,能不能把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
原著和电影里,关于整个“流浪地球计划”的设定如下:
第一步,建设1万座行星发动机,并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用年时间,将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滑行年,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掉转发动机,用年时间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并重新自转,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网上很多人,包括知乎上也有很多回答,都是想当然的认为这样的方式推不动地球。或者认为这个推力无法摆脱太阳的引力,更无法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但实际上,只有经过准确的计算,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这里的设定到底是不是一个科学上的BUG。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万亿吨的推力,是在太阳的引力、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离心力平衡之外的。也就是说在任意时刻,由于地球总是围绕太阳在做公转。在这个公转运动中,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公转的离心力之间,每时每刻都是平衡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力的合力,数学上为0。
而流浪地球上的行星发动机,则是通过重元素聚变、反向抛洒等离子束,而向地球施加一个恒定、持久的反作用力的过程。而这个反作用力是独立于引力和离心力的平衡之外的。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存在这个力能不能推动地球的问题。而是只要存在一个持久、恒定的外力,那么地球就一定会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公转轨道逐渐变大、运行速度变快。
因此我们需要计算的是:电影里的这个力,以及年的时间,相对于地球的重量,是不是足以加速到光速千分之五,也就是0km/s,这才是正确的问题。
我们知道,地球的质量是,近似于6*10^24kg。而电影中的推力是万亿吨,换算成力,则是近似于1.5*10^19牛顿。
我们知道加速度A=F/M,F是推力,M是地球质量。由上可以得出,1万座行星发动机对地球的加速度为
A=F/M=(1.5*10^19)/(6*10^24)
=2.5*10^(-5)m/s^2
也就是说这个加速度,是十万分之2.5米/秒平方。这个加速度在日常生活中是几乎忽略不计的,以人的感知,非常非常小。但是这个加速度,能不能带领地球加速到光速千分之五,乃至带领人类到达4.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呢?我们继续计算:
流浪地球中设定的加速时间是年,也就是**24*=1.57*10^10s。我们知道速度=加速度x时间。那么经过年,地球最终被加速到的速度是:
(2.5*10^-5)*(1.57*10^10)=3.94*10^5米/秒
=KM/S。
这个速度相当于光速的千分之1.4,相比电影中提到的千分之五,有一些差距。而要在年间加速到光速千分之五,至少需要4万座发动机才行。但是除了以上的计算外,我们知道,在电影中人类用50年左右建成了1万座行星发动机,而流浪地球的加速阶段是年。因此合理推算,随着时间的进行和科技进步,人类完全有能力逐渐将行星发动机的数量提升到4万座的数量。
因此我认为:流浪地球电影中的1万座行星发动机,共计万亿吨推力,是可以将地球加速到约km/s,即光速的千分之1.4的。而随着更多行星发动机的建设,在年内建设4万座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是完全合理和有可能的。因此这个问题,并不应该被当作一个科学BUG。
质疑2:这么大的推力,地球地质结构是否会被压垮?地壳是否会在加速过程中被压变形了?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光速的千分之五是一个很大的速度,这个速度下肯定地球也变形了、人类更是无法承受。但是我们知道,与“承受力”相关的,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物体以恒定速度运行,则在这个参考系当中,人是无感知的。在人的感知中,光速千分之五运行的地球,与静止状态没有区别,不存在“这么快速度人类无法承受”的问题。
类似的,就像电影中的光速飞船,人体一样是没有任何异常的。只要人类和飞船、地球是相对静止的,而地球是近似于恒定速度运行的,人就毫无感知。而刚才我们算过,整个过程中,地球的加速度大概是万分之0.25m/s^2,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加速度。所以人和地球是不会因为这个“速度”、“加速度”发生什么变化的。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问的,不是这个速度下,地壳会不会变形。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单台亿吨推力下,行星发动机下面的地面,能否能承受反作用力带来的压强?
我们看到,小说和电影里的设定,行星发动机的尺寸是占地半径在30-KM范围,占地约0平方公里,高度超过1万米。单台行星发动机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为单台亿吨。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一座底面积0平方公里,高度米的石质山峰,其重量是多少?如果说一座米高的石质山峰,其重量小于亿吨,那么显然,同样的一台行星发动机的反作用力,当然也不会对地壳有什么明显的影响。
那么根据计算,这样一座山峰,假设其平均密度为5g/cm3,山形为匀称的圆锥体。体积等于底面积x高度再除以3。那么很容易计算,这座山峰的重量等于:
0*0.1*0*0*0/3*5
=1.67*10^11吨,也就是亿吨,大于亿吨。
因此,一座占地0平方公里,高度米(很低)的山峰,重量都达到了亿吨,而这样的山峰在地球上原本就比比皆是。因此同样占地0平方公里的行星发动机,亿吨推力,显然是不会对地球表面产生任何显著的改变的。
因此,这个质疑,也并不是一个科学上的“BUG”。
质疑3:电影最后的氢氧混合,是否会引起爆炸?即使产生爆炸,是否能够将地球推离?
我们知道,爆炸的发生,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氢气和氧气的爆炸,要求氢氧的摩尔比例要达到接近2:1的比例。
我们知道,木星的质量是1.9*10^27kg,是地球的倍。而木星中的氢含量高于90%,而地球大气总质量是5.21*10^18kg,氧气占20%,即约1*10^18Kg。不到木星氢含量的10亿分之一。
因此首先第一点,哪怕地球上的所有氧气都被抽离到木星表面,并且与氢气均匀混合。那这些氧气的浓度也远远达不到爆炸所需要的浓度和比例,也就是说,这样的氢氧比例,只会在木星表面上产生“燃烧”,而根本不会发生“爆炸”。
第二,假设这所有的氢氧发生燃烧或者“爆炸”。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即使全部以固定角度对地球做功,能够对地球产生多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氧原子的重量大约是氢原子重量的16倍。氢氧燃烧中,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所以地球上全部氧气,共计可以与1.25*10^17kg氢气进行反应,即相当于大约12.5万亿吨氢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我们知道,氢气的燃烧值是1.43*10^8J/kg,因此这些氢气燃烧,最终大约能产生1.8*10^25J能量。
假设这个能量全部转化为推动地球的动能。我们知道E=1/2*M*(V2^2-V1^2),V1是地球在爆炸前的速度,V2是地球在爆炸后的速度,M是地球的质量6*10^24KG。考虑到作用前地球相对于木星的速度已达到10^4m/s量级(每秒数十公里),因此作用后V2相对于V1的改变,将远远低于1m/s。相对于木星的逃逸速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说:
第一,即使地球的氧气全部被抽到木星,由于浓度太低也不会发生爆炸;
第二,由于木星的引力远大于地球,因此只有地球氧气单方面被抽到木星表面,而木星的氢气并不会被地球吸引到7万公里外的地球附近。因此即便发生爆炸,也仅仅是在木星表面发生,而不会像电影所说,顺着吸积通道冲向地球;
第三,哪怕爆炸或者说燃烧的所有能量,全部在地球表面,定向对地球做功。产生的能量也改变不了地球哪怕1m/s的速度,更不可能把地球从木星的引力捕获中解救出来。
因此可以说,这个情节更多是电影剧组基于全人类的救援,而创作出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以刘培强和空间站的牺牲,完成对地球和全人类的拯救。但是从科学上来讲,其实正如MOSS的计算结果,这个方案是并不成立的,推离地球的结果也并不会发生。如果在实际情况下,地球将不可避免的被木星引力捕获,并最终与木星相撞。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这个情节,是在刘慈欣的原著《流浪地球》中所没有的,是电影中创作的一个独立于小说以外的情节,与小说无关。这也是我个人认为,电影的基础设定中唯一一处,与科学定律不符的、真正可以称得上“BUG”的地方。更多地是一个被全人类努力所感动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三个网上争议最多的、广泛质疑的关于基础设定的BUG就说明完了。
其他还有几个有趣的地方:
问题1:片中,美国救援队出镜是最少的,是不是民族主义?甚至是“太空战狼”?
我个人认为,应该不存在这个考虑。因为影片基本上发生在亚洲地区,从北京、济宁、杭州,到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都是在亚洲区域。
考虑到电影后半段,地球大气已经稀薄到不能支撑飞机的飞行了。而美国距离苏拉威西的距离超过1万公里,开运输车翻越太平洋过来显然不现实。而电影当中,行星发动机是在全球范围内损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救援队也在全力抢救北美洲的发动机,而不是舍近求远赶来亚洲救援。
有理由相信,美国救援团队只是没有出现在影片的镜头里。但最终%的赤道转向发动机重启成功,相信美国团队也一定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问题2:片中,救援队人拉火石,徒步到杭州,靠不靠谱?
这其实是“外骨骼”的作用。其实只要仔细看影片,就会发现无论是刘启,还是救援队的王磊等人,在宇航服外面,都是有一套“外骨骼”系统的。这个外骨骼,从最早刘启在地下城破坏电力系统,帮助韩多多逃课;到后来在济宁派出所地震里,刘启用外骨骼机械手拉坏看守所铁门,营救中国心蒂姆。这套外骨骼都是有体现的。
这个技术其实在今天的年,实验环境下已经有具备可用性的产品了,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并不成熟。而这个设定也在很多科幻电影中出现过,有理由相信在流浪地球时代,已经被广泛运用。
因此在外骨骼系统的助力下,救援队无论是“人拉火石”,还是最后“手推撞针”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并不应该作为被黑的点。
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影片中由于队员们人拉火石,导致外骨骼过载、能量消耗过大。因此其中一名队员的电池最终耗尽,导致无法为身体保暖。也就是影片中途演到的,一名王磊的队员“活活被冻死的”。
问题3:为什么火石不放在行星发动机附近,而是在出事之后,才牺牲了上百万人、千里迢迢运输?
电影中借韩子昂说明过,在影片开始之前,行星发动机已经超过30年没有熄火了。电影中由于木星引力而导致的行星发动机大面积瘫痪,是很小的小概率事件。
当然,即便如此,正常情况下“火石”这样重要的备用部件,也应该在行星发动机附近存放。因此这里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在电影中一闪而过,但在原著的小说里却占据很大分量的“叛军”。
在小说里,从“流浪地球”计划开始,叛军就一直存在。在叛军看来,预测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电影是几十年),而传说中的“氦闪”却从未发生。而为了实施“流浪地球”计划,整个地球社会实施着高度极权的管理方式,并且为此超过35亿人死亡。
在叛军看来,太阳毁灭只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借口。只不过是联合政府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得到极权统治而编造出来的借口,却让整个人类和地球付出了不可想象的代价。因此包括“火石”和行星发动机在内,都是叛军重点攻击和毁坏的对象。叛军的最终目标,是推翻联合政府,然后调转行星发动机方向,让地球重新回到原来的绕太阳的公转轨道。
在小说的最后,叛军终于推翻了联合政府。而联合政府在最后的地面控制中心,为了避免控制行星发动机运行的总系统被摧毁,而自愿放弃了抵抗,0名联合政府成员和科学家被全体处以死刑。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联合政府成员被处死的同时,太阳氦闪终于爆发。由于地球已经飞到了安全距离,因此地球终于避免了毁灭,但联合政府成员却无法亲眼看到这一天。
其实,就像上面这些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大家所看到的,原著《流量地球》所覆盖的内容,要远远超过电影本身。和很多人想象得不同,原著《流浪地球》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只有短短30页左右。总计不到2.3万字内容,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读完。而电影《流浪地球》,则是选取了小说当中仅仅2-3页的内容,扩充出来一部完整的电影。
尽管从各方面来说,《流浪地球》已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佳作,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但客观来说,在作品的内涵上,对于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的探讨,对于人性和人心的刻画,原著小说涵盖的范畴都是要远远大于电影的。因此,对于热爱这部电影的观众,在观影之余是非常推荐再花1个小时左右时间来阅读原著的。1个小时甚至比电影的时间还短,但却一定会让你在读完之后,产生更多深刻的感悟。
目前这本小说,在